English

一部眼界宽宏的文学批评专著

1999-06-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慧 我有话说

加拿大知名学者的文学批评巨著《批评的剖析》的中译本,终于于去年年底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对中国文学界、批评界以至整个读书界,都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Frye,1912-1991)已于90年代初去世,这是欧美当代文学批评界一颗巨星的陨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弗莱不但是加拿大文学理论界的骄傲,而且也是整个英语世界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在他生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评述他的文章和著述数百种,仅关于他的传记就有三种;他逝世以后,西方学术界又掀起了一个研究他的热潮。这种情况,对于一位全然从事文学理论著述的学者来说,确实是比较少见的。

弗莱一生著作甚丰,共26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研究布莱克的《威严的对称》(1947)、文学批评专著《批评的剖析》(1957)和研究圣经的纪念碑式的论著《伟大的代码》(1982)。其中,《批评的剖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已被欧美学术界公认为“当代经典著作”,其影响十分深远。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但是在西方,真正把文学批评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其自身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的,应当说是从《批评的剖析》开始的。弗莱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就明确指出,他是“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探索一下关于文学批评的范围、理论、原则和技巧等种种问题”。他把“文学批评”界定为“与整个文学有关的学问和鉴赏”。他认为文学批评不但是整个文化的“基础部分”之一,而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不是哲学、美学、语言学以及任何文学以外的特定理论系统的附庸,也不是文学本身的派生形式。《批评的剖析》反复地抨击了那种认为文学批评是“寄生”于文学身上的、是第二性模仿的传统观念,强调批评也是一种创造艺术,具有“从它所接触的艺术中独立出来的特性”;它研究艺术,其作用却是艺术自身所无法取代的,因为艺术是“沉默的”,而批评却可以而且必须“讲话”。作者又强调批评还是一门科学,它必须“基于整个文学的实际”,人们需要采用“一种特殊的概念框架来论述文学”。尽管他所设计的理论框架本来就是试探性的,且有不少地方尚暧昧不明,但他这种努力仍是难能可贵的,在具体论述中也有甚多的真知灼见。可以说,《批评的剖析》是西方20世纪批评史上文学批评理论觉醒和自我认识的一座丰碑。

《批评的剖析》一书,以相当开阔的眼界剖析和总结了西方现存各种批评流派的是非得失,极大地突破了从本世纪20年代起即统治英美批评界的“新批评”派的眼光狭窄、观念僵化的局限,这样,就打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艺批评的新局面。这本书是一个标志,从此结束了“新批评”独霸文坛的局面,而出现了多种文学批评流派共存共荣的势态;也结束了各批评流派绝对地互相排斥的局面,而开创了在把已有的经验作为共同财富的基础上互相渗透互相溶合的新格局。《批评的剖析》既是50年代以前西方文艺批评的系统总结,又是50年代以后西方文学批评新动向的明确宣言,所以,这是一部划时代的批评专著。正像西方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这部书“无论对于文学艺术之整体还是对许多具体作品的评价,都提出了富有独创性而且深切的见解,作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从批评流派说,《批评的剖析》的问世,标志着“原型批评”的崛起。原型批评在战前已有所发展,但影响还不大。弗莱吸收了心理学、人类学的成果,融汇了“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各家之长处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系统地论述了原型批评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此,弗莱成为原型批评的主要权威。所谓“原型批评”,也叫“神话批评”,它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弗莱强调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都应着眼于其中互相关联的因素,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它们又往往表现为一些相当有限而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为此,就不能把每部作品孤立起来看,而要把它置于整个文学关系中,从宏观上把文学视为一体。好比看一幅油画,不仅要站到跟前研究其各种细节,也要“向后站”从大处着眼,从更广的角度去考察文学作品的构成,突破某一两种文学作品的界限,达到对文学总体轮廓的清晰把握。显然,这种原型批评以其宏观性,为西方文学批评开拓出新的思维空间。

《批评的剖析》主要是一部原型批评的代表作,但其内容又不局限于单一的批评模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也是西方最早的一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著作,因为这本书着重研究西方整个文学系统的结构形式,并对这些结构形式进行了多层面的精细分析。正因如此,作者自己最初曾想把此书题为《结构主义诗学》。这本书还强调读者必须创造性地阅读,而批评家也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批评;批评的任务不只是为了追求一部文学作品原初之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去研究它在不同的语域中意义,而这种意义是无限地发展的,从而为批评的创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这方面,这部著作又同后来兴起的“接受美学”有共同之处。至于此书反复论证语辞结构的多义性、含混性、矛盾性,并由此否认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等等,则又含有解构主义之某些萌芽。更不必说此书继承和吸收了传统的历史批评、伦理批评、诠释学、“新批评”、修辞批评、文类批评以及中世纪的四层面批评等等的许多因素。可以这样说,弗莱不但明确地提出了必须打破门户之见的要求,而且在批评实践中力图融汇诸家之长,试图建立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完整的批评体系。

《批评的剖析》最有价值的地方,一是眼界宽宏,把研究的视界指向整个西方的文学经验和批评实践,并力图从宏观上把握其演变轨迹。二是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以结构主义方法为手段对整个西方的文学经验和批评实践作出了独特的、富有启迪性的分类。在弗莱看来,正像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生物学基础一样,文学批评也必须从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着手。

此书共由四篇文章加上一个前言和一个结论构成的。其中的第一篇《历史批评:模式理论》,就是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的。弗莱首先把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虚构型和主题型,前者以叙述人物及其故事为主,后者则以作者向读者传达某种寓意为主。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两个极端之间存在许多过渡性的类型。作者着重研究了虚构型作品,他根据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书中人物与普通人的水平比较标准,又把虚构型文学作品划分为五种基本模式:一、神话,其中人物的行动力量绝对地高于普通人,并能超越自然规律;二、浪漫传奇,其中人物的行动力量相对地高于普通人,但得服从于自然规律;三、高模仿,即模仿现实生活中其水平略高于普通人的文学作品,如领袖故事之类;四、低模仿,即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的作品,如现实主义小说;五、反讽或讽刺,其中人物的水平低于普通人。他分别研究了悲剧和喜剧中的这五种模式,认为在西方文学中,这五种模式是顺序而下进行演变的,而演变到反讽模式则又向神话回流,形成循环。他还认为,主题型文学作品也存在类似于上述五种模式,并且也有相似的演变周期。

在这里,弗莱之视野的宽广表现在,他看到了文学作品之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各种各样的“两极”。例如,主旨甚为鲜明的主题型为一极,而主旨较为隐晦的虚构型为另一极;精确模仿现实生活的低模仿为一极,而想象高扬、远离自然规律的神话则为另一极;以抒发孤立的个人情怀为主的“插曲型”作品为一极,而作者以社会代言人面目出现的“百科全书型”作品又为另一极。在诸“极”之间都有许多过渡性的类型,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各“极”及各种各样的过渡类型本身皆无优劣之分,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各自都有所长亦有所短,而且在诸“极”之间,在各种模式和类型之间,还会相互渗透,多重组合。因此,他反对像“新批评”等流派所持的偏狭观念,反对把某种或某几种模式、类型捧上了天,而把另一些模式、类型贬得一钱不值。他明确地说:“任何一套只从一种模式中抽象出来的批评标准都无法包容关于诗歌的全部真理”。

第二篇《伦理批评:象征理论》,则是从意义和叙述这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层次分析的。弗莱把文学艺术称为“假设性的语辞结构”,它是由许多可以加以分离的单位———象征所构成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多义性,即在不同的语域内便会有不同的意义。他认为有五种语域,因此也有五个层次的意义和叙述。他把这种层次称为“相位”。第一个层次是文字相位,第二个层次是描述相位。所谓文字相位,即文学作品内部各词语和各象征间的关系;所谓描述相位,即文学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论断或教诲作用。前者的意义是内向的、含混的,后者的意义是外向的、明晰的。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兼有这两个方面,但象征主义和反讽型作品偏重于前者,而现实主义和低模仿型作品则侧重于后者。第三个层次为形式相位,即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假设性的语辞结构对它所模仿的自然和真实命题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从模仿自然而言,有侧重于接近真实的事实的一极,又有强调假设和虚构的一极;从模仿真实的命题而言,有最明确的素朴的讽喻性作品,又有与之相对的最隐晦最闪烁其词的反讽作品;在各极之间,还有一系列程度不同的过渡形式。第四个层次是神话相位,即文学自身的继承关系。弗莱从研究文学的程式和文类着手,在这里提出了文学原型的概念。他说,原型是文学的社会方面,是可交流的单位,是构成人类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些最基本的因素,它们在文学中总是反复出现的。借助于研究原型,就可以把个别的作品纳入作为整体的文学体系,避免把每部文学作品孤立起来把它看成仅仅同作家个人有关的东西。第五个层次为总解相位,指文学作品同全部文学经验的关系;实际上,这就是原型比较集中的阶段,多种原型密集地形成一个“原型中心”,反映了人类最普遍的经验和梦想。

在这里,弗莱的眼界之宽阔表现在他力图多角度、多方位、多关系、多层面地来考察文学现象,努力摆脱“新批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小家子气。他认为与文学作品自身的层次性相应,文学批评也应该是分层次的,要层层深化,对文学进行多方面的考察,防止孤立地只看到某一层面;他主张把宏观批评和微观批评结合起来,让各种批评角度、批评方法和批评技巧互为补充,形成一种“总体形式”的批评,对文学现象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在论述这些问题的时候,弗莱提出了许多具有辩证色彩的思想。像对继承性和“独创性”的关系,即文学程式化和变异性的关系,他的看法就比较全面、辨证。他认为,就一般而言,任何文学作品都既有程式化的方面,又有独创性的方面,只是程度甚有不同;有明显地程式化的作品,也有隐匿其程式化的继承性以至于看起来似乎全然变异的另一极端,而在两者之间则有无数过渡类型。这种较为全面的看法,显然比狂热地鼓吹文学全属个人独创、蔑视一切传统和继承性的人,如某些浪漫主义者或某些现代主义流派,要高出一筹;也比彻底否认个人独创、高唱“非个人化”、甚至认为不是诗人创作诗而是诗造就了诗人的人,如荣格等学者,更为明智。

第三篇《原型批评:神话理论》则是集中阐述原型批评理论的。在第一篇文章中,弗莱认为在五种模式中最基本的是神话,神话是所有其他模式的原型,其他诸模式不过是“移位的神话”,即神话的种种变异。在第二篇文章中,弗莱又把原型置于五个“相位”的中心,从整体上论述了原型批评的地位。在第三篇文章中,则进一步具体地论述了原型和原型批评的原则。他认为神话体现了最基本的文学程式和结构原则,应该从神话着手进行原型研究。原型研究是一种宏观的文学研究,要从大处着眼,从总体上把握文学的组织结构。

弗莱这第三篇文章是全书的理论主体,又明显地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原型的意义。他综合了战前原型批评的各种成果,把西方文学中的原型就其意义而言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叫神启意象,即展现天堂景象和人类其他的理想;第二类是魔怪意象,即表现地狱及其他与人的愿望相反的否定世界;第三类曰类比意象,即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种种意象结构。神启意象和魔怪意象都属于原始的、即“非移用”的神话,但在其他文学模式中也存在种种变形。类比意象在神话中也有萌芽,但主要属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结构。第二部分讨论原型的叙述结构。弗莱认为西方文学的叙述结构,从总体上看,都是对自然界循环运动的模仿。自然界的循环周期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晨、午、晚、夜,或者是春、夏、秋、冬等等。与此相应,文学叙述的结构也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喜剧,即春天的叙述结构;浪漫传奇,即夏天的叙述结构;悲剧,即秋天的叙述结构;反讽和讽刺,即冬天的叙述结构。神话体现了文学总的结构原则,它包括了这四种叙述结构的全部雏形;而所有其他文学的基本类型,则一般只以某一种叙述结构为主。他认为西方文学的发展,是从神话发端的,然后相继转化为喜剧、浪漫传奇、悲剧,最后演变为反讽和讽刺。到这最后阶段,则又出现返回神话的趋势。所以现代文学表现出向神话“回流”的苗头,像卡夫卡的小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都同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有一定的联系。

在这部分中,作者眼光之宽宏,主要表现在他对喜剧、浪漫传奇、悲剧和反讽作品都分别作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拿喜剧来说,他对喜剧的冲突的性质和形式,喜剧情节的展开、发展和结局,喜剧的各种人物类型,喜剧总体结构的程式和套式,喜剧的幽默因素、感情因素和社会功能等等,都作了周详的剖析。他还把喜剧的程式看成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凝固的框架。在他看来,喜剧处于反讽和浪漫传奇这两极之间,正如春天是处于冬天和夏天之间一样。如果说,每季都可以分为若干节气,那么喜剧也就可以分为若干类型。他认为喜剧一般有六种类型,前三种程度不同地接近于反讽,后三种则程度不同地与浪漫传奇的某些类型相对应。正如二月是春季最适中的月份一样,第三种类型也就是喜剧最标准的类型,属于此类型的典型的喜剧,总是表现新生的社会力量已充分成熟并且战胜了衰朽的社会力量。对于浪漫传奇、悲剧和反讽作品,弗莱也作了类似的全面分析。其中的不少看法,是颇有参考价值的。

第四篇《修辞批评:文类理论》是从修辞的角度剖析文学的各个文类以至非文学的某些文体的特点的。所谓文类,也就是文体,如文学作品可以分为散文、戏剧、抒情诗、史诗等等;从修辞的角度去剖析,也就是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字”层面,研究文学作品的用词、造句、比喻运用、韵律、节奏等等方面的特点。在这方面,弗莱吸收了“新批评”的很多观点和方法。弗莱批评了“新批评”,但又并不拒绝借鉴对方合理的东西,这也是他眼界开阔的表现。加拿大知名学者的文学批评巨著《批评的剖析》的中译本,终于于去年年底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对中国文学界、批评界以至整个读书界,都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Frye,1912-1991)已于90年代初去世,这是欧美当代文学批评界一颗巨星的陨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弗莱不但是加拿大文学理论界的骄傲,而且也是整个英语世界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在他生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评述他的文章和著述数百种,仅关于他的传记就有三种;他逝世以后,西方学术界又掀起了一个研究他的热潮。这种情况,对于一位全然从事文学理论著述的学者来说,确实是比较少见的。

弗莱一生著作甚丰,共26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研究布莱克的《威严的对称》(1947)、文学批评专著《批评的剖析》(1957)和研究圣经的纪念碑式的论著《伟大的代码》(1982)。其中,《批评的剖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已被欧美学术界公认为“当代经典著作”,其影响十分深远。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但是在西方,真正把文学批评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其自身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的,应当说是从《批评的剖析》开始的。弗莱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就明确指出,他是“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探索一下关于文学批评的范围、理论、原则和技巧等种种问题”。他把“文学批评”界定为“与整个文学有关的学问和鉴赏”。他认为文学批评不但是整个文化的“基础部分”之一,而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不是哲学、美学、语言学以及任何文学以外的特定理论系统的附庸,也不是文学本身的派生形式。《批评的剖析》反复地抨击了那种认为文学批评是“寄生”于文学身上的、是第二性模仿的传统观念,强调批评也是一种创造艺术,具有“从它所接触的艺术中独立出来的特性”;它研究艺术,其作用却是艺术自身所无法取代的,因为艺术是“沉默的”,而批评却可以而且必须“讲话”。作者又强调批评还是一门科学,它必须“基于整个文学的实际”,人们需要采用“一种特殊的概念框架来论述文学”。尽管他所设计的理论框架本来就是试探性的,且有不少地方尚暧昧不明,但他这种努力仍是难能可贵的,在具体论述中也有甚多的真知灼见。可以说,《批评的剖析》是西方20世纪批评史上文学批评理论觉醒和自我认识的一座丰碑。

《批评的剖析》一书,以相当开阔的眼界剖析和总结了西方现存各种批评流派的是非得失,极大地突破了从本世纪20年代起即统治英美批评界的“新批评”派的眼光狭窄、观念僵化的局限,这样,就打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艺批评的新局面。这本书是一个标志,从此结束了“新批评”独霸文坛的局面,而出现了多种文学批评流派共存共荣的势态;也结束了各批评流派绝对地互相排斥的局面,而开创了在把已有的经验作为共同财富的基础上互相渗透互相溶合的新格局。《批评的剖析》既是50年代以前西方文艺批评的系统总结,又是50年代以后西方文学批评新动向的明确宣言,所以,这是一部划时代的批评专著。正像西方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这部书“无论对于文学艺术之整体还是对许多具体作品的评价,都提出了富有独创性而且深切的见解,作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从批评流派说,《批评的剖析》的问世,标志着“原型批评”的崛起。原型批评在战前已有所发展,但影响还不大。弗莱吸收了心理学、人类学的成果,融汇了“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各家之长处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系统地论述了原型批评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此,弗莱成为原型批评的主要权威。所谓“原型批评”,也叫“神话批评”,它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弗莱强调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都应着眼于其中互相关联的因素,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它们又往往表现为一些相当有限而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为此,就不能把每部作品孤立起来看,而要把它置于整个文学关系中,从宏观上把文学视为一体。好比看一幅油画,不仅要站到跟前研究其各种细节,也要“向后站”从大处着眼,从更广的角度去考察文学作品的构成,突破某一两种文学作品的界限,达到对文学总体轮廓的清晰把握。显然,这种原型批评以其宏观性,为西方文学批评开拓出新的思维空间。

《批评的剖析》主要是一部原型批评的代表作,但其内容又不局限于单一的批评模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也是西方最早的一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著作,因为这本书着重研究西方整个文学系统的结构形式,并对这些结构形式进行了多层面的精细分析。正因如此,作者自己最初曾想把此书题为《结构主义诗学》。这本书还强调读者必须创造性地阅读,而批评家也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批评;批评的任务不只是为了追求一部文学作品原初之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去研究它在不同的语域中意义,而这种意义是无限地发展的,从而为批评的创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这方面,这部著作又同后来兴起的“接受美学”有共同之处。至于此书反复论证语辞结构的多义性、含混性、矛盾性,并由此否认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等等,则又含有解构主义之某些萌芽。更不必说此书继承和吸收了传统的历史批评、伦理批评、诠释学、“新批评”、修辞批评、文类批评以及中世纪的四层面批评等等的许多因素。可以这样说,弗莱不但明确地提出了必须打破门户之见的要求,而且在批评实践中力图融汇诸家之长,试图建立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完整的批评体系。

《批评的剖析》最有价值的地方,一是眼界宽宏,把研究的视界指向整个西方的文学经验和批评实践,并力图从宏观上把握其演变轨迹。二是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以结构主义方法为手段对整个西方的文学经验和批评实践作出了独特的、富有启迪性的分类。在弗莱看来,正像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生物学基础一样,文学批评也必须从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着手。

此书共由四篇文章加上一个前言和一个结论构成的。其中的第一篇《历史批评:模式理论》,就是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的。弗莱首先把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虚构型和主题型,前者以叙述人物及其故事为主,后者则以作者向读者传达某种寓意为主。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两个极端之间存在许多过渡性的类型。作者着重研究了虚构型作品,他根据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书中人物与普通人的水平比较标准,又把虚构型文学作品划分为五种基本模式:一、神话,其中人物的行动力量绝对地高于普通人,并能超越自然规律;二、浪漫传奇,其中人物的行动力量相对地高于普通人,但得服从于自然规律;三、高模仿,即模仿现实生活中其水平略高于普通人的文学作品,如领袖故事之类;四、低模仿,即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的作品,如现实主义小说;五、反讽或讽刺,其中人物的水平低于普通人。他分别研究了悲剧和喜剧中的这五种模式,认为在西方文学中,这五种模式是顺序而下进行演变的,而演变到反讽模式则又向神话回流,形成循环。他还认为,主题型文学作品也存在类似于上述五种模式,并且也有相似的演变周期。

在这里,弗莱之视野的宽广表现在,他看到了文学作品之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各种各样的“两极”。例如,主旨甚为鲜明的主题型为一极,而主旨较为隐晦的虚构型为另一极;精确模仿现实生活的低模仿为一极,而想象高扬、远离自然规律的神话则为另一极;以抒发孤立的个人情怀为主的“插曲型”作品为一极,而作者以社会代言人面目出现的“百科全书型”作品又为另一极。在诸“极”之间都有许多过渡性的类型,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各“极”及各种各样的过渡类型本身皆无优劣之分,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各自都有所长亦有所短,而且在诸“极”之间,在各种模式和类型之间,还会相互渗透,多重组合。因此,他反对像“新批评”等流派所持的偏狭观念,反对把某种或某几种模式、类型捧上了天,而把另一些模式、类型贬得一钱不值。他明确地说:“任何一套只从一种模式中抽象出来的批评标准都无法包容关于诗歌的全部真理”。

第二篇《伦理批评:象征理论》,则是从意义和叙述这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层次分析的。弗莱把文学艺术称为“假设性的语辞结构”,它是由许多可以加以分离的单位———象征所构成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多义性,即在不同的语域内便会有不同的意义。他认为有五种语域,因此也有五个层次的意义和叙述。他把这种层次称为“相位”。第一个层次是文字相位,第二个层次是描述相位。所谓文字相位,即文学作品内部各词语和各象征间的关系;所谓描述相位,即文学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论断或教诲作用。前者的意义是内向的、含混的,后者的意义是外向的、明晰的。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兼有这两个方面,但象征主义和反讽型作品偏重于前者,而现实主义和低模仿型作品则侧重于后者。第三个层次为形式相位,即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假设性的语辞结构对它所模仿的自然和真实命题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从模仿自然而言,有侧重于接近真实的事实的一极,又有强调假设和虚构的一极;从模仿真实的命题而言,有最明确的素朴的讽喻性作品,又有与之相对的最隐晦最闪烁其词的反讽作品;在各极之间,还有一系列程度不同的过渡形式。第四个层次是神话相位,即文学自身的继承关系。弗莱从研究文学的程式和文类着手,在这里提出了文学原型的概念。他说,原型是文学的社会方面,是可交流的单位,是构成人类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些最基本的因素,它们在文学中总是反复出现的。借助于研究原型,就可以把个别的作品纳入作为整体的文学体系,避免把每部文学作品孤立起来把它看成仅仅同作家个人有关的东西。第五个层次为总解相位,指文学作品同全部文学经验的关系;实际上,这就是原型比较集中的阶段,多种原型密集地形成一个“原型中心”,反映了人类最普遍的经验和梦想。

在这里,弗莱的眼界之宽阔表现在他力图多角度、多方位、多关系、多层面地来考察文学现象,努力摆脱“新批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小家子气。他认为与文学作品自身的层次性相应,文学批评也应该是分层次的,要层层深化,对文学进行多方面的考察,防止孤立地只看到某一层面;他主张把宏观批评和微观批评结合起来,让各种批评角度、批评方法和批评技巧互为补充,形成一种“总体形式”的批评,对文学现象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在论述这些问题的时候,弗莱提出了许多具有辩证色彩的思想。像对继承性和“独创性”的关系,即文学程式化和变异性的关系,他的看法就比较全面、辨证。他认为,就一般而言,任何文学作品都既有程式化的方面,又有独创性的方面,只是程度甚有不同;有明显地程式化的作品,也有隐匿其程式化的继承性以至于看起来似乎全然变异的另一极端,而在两者之间则有无数过渡类型。这种较为全面的看法,显然比狂热地鼓吹文学全属个人独创、蔑视一切传统和继承性的人,如某些浪漫主义者或某些现代主义流派,要高出一筹;也比彻底否认个人独创、高唱“非个人化”、甚至认为不是诗人创作诗而是诗造就了诗人的人,如荣格等学者,更为明智。

第三篇《原型批评:神话理论》则是集中阐述原型批评理论的。在第一篇文章中,弗莱认为在五种模式中最基本的是神话,神话是所有其他模式的原型,其他诸模式不过是“移位的神话”,即神话的种种变异。在第二篇文章中,弗莱又把原型置于五个“相位”的中心,从整体上论述了原型批评的地位。在第三篇文章中,则进一步具体地论述了原型和原型批评的原则。他认为神话体现了最基本的文学程式和结构原则,应该从神话着手进行原型研究。原型研究是一种宏观的文学研究,要从大处着眼,从总体上把握文学的组织结构。

弗莱这第三篇文章是全书的理论主体,又明显地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原型的意义。他综合了战前原型批评的各种成果,把西方文学中的原型就其意义而言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叫神启意象,即展现天堂景象和人类其他的理想;第二类是魔怪意象,即表现地狱及其他与人的愿望相反的否定世界;第三类曰类比意象,即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种种意象结构。神启意象和魔怪意象都属于原始的、即“非移用”的神话,但在其他文学模式中也存在种种变形。类比意象在神话中也有萌芽,但主要属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结构。第二部分讨论原型的叙述结构。弗莱认为西方文学的叙述结构,从总体上看,都是对自然界循环运动的模仿。自然界的循环周期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晨、午、晚、夜,或者是春、夏、秋、冬等等。与此相应,文学叙述的结构也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喜剧,即春天的叙述结构;浪漫传奇,即夏天的叙述结构;悲剧,即秋天的叙述结构;反讽和讽刺,即冬天的叙述结构。神话体现了文学总的结构原则,它包括了这四种叙述结构的全部雏形;而所有其他文学的基本类型,则一般只以某一种叙述结构为主。他认为西方文学的发展,是从神话发端的,然后相继转化为喜剧、浪漫传奇、悲剧,最后演变为反讽和讽刺。到这最后阶段,则又出现返回神话的趋势。所以现代文学表现出向神话“回流”的苗头,像卡夫卡的小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都同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有一定的联系。

在这部分中,作者眼光之宽宏,主要表现在他对喜剧、浪漫传奇、悲剧和反讽作品都分别作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拿喜剧来说,他对喜剧的冲突的性质和形式,喜剧情节的展开、发展和结局,喜剧的各种人物类型,喜剧总体结构的程式和套式,喜剧的幽默因素、感情因素和社会功能等等,都作了周详的剖析。他还把喜剧的程式看成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凝固的框架。在他看来,喜剧处于反讽和浪漫传奇这两极之间,正如春天是处于冬天和夏天之间一样。如果说,每季都可以分为若干节气,那么喜剧也就可以分为若干类型。他认为喜剧一般有六种类型,前三种程度不同地接近于反讽,后三种则程度不同地与浪漫传奇的某些类型相对应。正如二月是春季最适中的月份一样,第三种类型也就是喜剧最标准的类型,属于此类型的典型的喜剧,总是表现新生的社会力量已充分成熟并且战胜了衰朽的社会力量。对于浪漫传奇、悲剧和反讽作品,弗莱也作了类似的全面分析。其中的不少看法,是颇有参考价值的。

第四篇《修辞批评:文类理论》是从修辞的角度剖析文学的各个文类以至非文学的某些文体的特点的。所谓文类,也就是文体,如文学作品可以分为散文、戏剧、抒情诗、史诗等等;从修辞的角度去剖析,也就是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字”层面,研究文学作品的用词、造句、比喻运用、韵律、节奏等等方面的特点。在这方面,弗莱吸收了“新批评”的很多观点和方法。弗莱批评了“新批评”,但又并不拒绝借鉴对方合理的东西,这也是他眼界开阔的表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